

整個金門,許多近海村落都有石蚵田,其中最大的一片就是距離「北山洋玩藝民宿」約1公里外的古寧頭海濱,漲潮時一片大海汪洋,等退潮時,一座又一座,成千上萬的「海上兵馬俑」就會開始出現眼前。站在這裡,除了可見這已經持續了400多年的養蚵景觀外,更可以非常清楚看見對岸廈門的高樓。
場域介紹
基本上,「金門北山洋玩藝」的場域主體是民宿,但這民宿對於金門石蚵的養殖、產業、歷史、文化,以及二級加工跟食農教育及休閒體驗,卻絲毫不輸休閒農場,且食農體驗內容極具創意深度。
場域位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到網路輸入「古寧頭」三個字一定會出現「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金門保衛戰」等關鍵字眼。這是古寧頭的歷史定位,是它許多閩南建築與古宅洋樓牆面如今到處可見斑駁彈孔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裡也保留了很好的金門農漁村悠閒氣息,還有歷史超過400年的全台灣最大石蚵田。
「北山洋玩藝民宿」是由金門國家公園將歷史近百年的洋樓建築整修後作為古厝民宿使用,已於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外觀十分優美。
民宿目前主要由人稱Jack的李原宏經營。Jack原本在台北擔任婚紗攝影師,妹妹Amber是設計師,家族原本就是金門古寧頭北山人。那一年在台北出生長大的Jack回到金門,被故鄉建築之美勾起返鄉魂,因此辭掉工作回金門承租這棟建築經營民宿,也把妹妹跟媽媽一起拉回金門,並致力於傳遞當地石蚵產業文化與味覺之美。

台灣蚵仔養殖區分平掛與垂掛等多樣養殖方式,其中「石蚵」一詞,指的就是最早的蚵仔生長型態,以及專屬金門的石條式養殖方式。
牡蠣通常在海岸潮間帶間濾食生長,並在繁衍季節時排放精卵,這些精卵結合成受精卵孵育成蚵苗後,會快速尋找帶著凹凸起伏摩擦力夠的表面巴著,並開始分泌碳酸鈣讓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以便覓食,同時長出蚵殼,而最常附著之地就是海岸邊的石頭上,因此稱為「石蚵」。海蚵通常體型不大,帶海味非常濃郁,是不少老饕最愛。
早年先民要吃蚵仔,前往海邊採集即可,但因石蚵總是密密麻麻交疊生長,採集相對困難。為了提昇採集效率,金門人約400年前就開始「石條式」人工養殖,作法是利用當地的花崗岩,敲打成長寬約15到20公分,高約90公分的長條石柱,然後插入海裡泥沙中固定,如此便成為可供蚵苗附著長大的育嬰房,遠看宛如一座又一座小石像,因此稱為「海上兵馬俑」。
接著,先民們依循季節,春天清明前後把所有石條交叉疊放於海中稱為「車石」,目的是花一兩個月時間讓海中野生蚵苗附著到花崗岩上。等農曆6月就把石頭立起來稱為「豎石」,目的就是正式開始養殖了。到了農曆9月後就可以採收,採收方式就是利用採蚵刀把石蚵從石頭上鏟下來,稱之為「擎蚵」,擎蚵之後就把收完蚵的石頭放倒到海中稱為「倒石」,目的有點類似洗滌。如此倒石、車石、豎石、擎蚵直到隔年清明,如此重覆。
農遊特色
漁撈養殖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蚵田底下都是長年累積下來的厚厚泥沙,加上石蚵總是緊緊巴在石頭上,採蚵時相當費力,而固定季節的倒石、車石、豎石也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加上之前戰地前線時期對於海岸有嚴苛管制,因此石蚵田目前已慢慢荒蕪,居民大多只是粗放採蚵而不再車石、豎石般費心照料,採蚵人也從早年動輒數百人到如今不過2、30人。
捨不得這產業文化凋零,北山洋玩藝Jack、媽媽與妹妹一家人,開始積極帶領遊客前來這片蚵田體驗,除了講述石蚵故事與產業運作方式,更貼心的是會準備下海的膠鞋,並自行設計簡易的沖腳工具,讓遊客來蚵田體驗,可以在一種深度卻又愉悅舒適的狀況下,感受蚵田之美與石蚵之鮮。
除了蚵田體驗之外,Jack也在北山洋玩藝民宿本體設計多樣的石蚵文化解說與景觀,例如利用蚵殼做藝術裝飾品、雕像、蚵殼窗簾,以及利用在地鱟的形象設計鱟背包…等等。也可預約蚵仔麵線、蚵嗲、蚵仔炸、蚵仔煎、蚵仔飯(回鄉飯)等多樣石蚵餐點,或購買石蚵乾。甚至民宿本身這歷史悠久的建築,本身就有石蚵殼的粉末在內,讓建築得以吸濕防潮,而民宿本身的建築美感與周邊建築聚落,也都是一種愉悅享受。